新太阳城

欢迎访问太阳城官网 ,学习、交流 分享 !

返回太阳城官网 |
当前位置: 太阳城官网 > 书籍手册>医药书籍 >医学口袋书系列 中医经典名句诵读 傅文录主编 陈光辉 副主编 2012年版

医学口袋书系列 中医经典名句诵读 傅文录主编 陈光辉 副主编 2012年版

收藏
  • 大小:8.55 MB
  • 语言:中文版
  • 格式: PDF文档
  • 类别:医药书籍
推荐:升级会员 无限下载,节约时间成本!
关键词:名句   诵读   主编   中医   经典
资源简介
医学口袋书系列 中医经典名句诵读
作者:傅文录主编 陈光辉 副主编
出版时间:2012年版
丛编项: 医学口袋书系列
内容简介
  《医学口袋书系列:中医经典名句诵读》以中医传统四大经典著作为主,从经典著作之中精选出中医经典名言300句,结合笔者学习与临证感悟,并与临床进行密切的联系和阐述。其中《黄帝内经》选出180句;《难经》选出10句;《神农本草经》选出15句;《伤寒杂病论》选出65句;后世医家选出30句。每句均列有【名言名句】、【出处释义】、【临证发挥】三部分,尤其【临证发挥】是笔者多年临证之感悟,通过临床实践来解释经典之内涵,对临床医师多有启迪与借鉴作用。该书不失为一本案头之书,适用于各级中医药人员阅读参考。
目录
一、《黄帝内经》名句
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冬伤于寒,春必病瘟;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肝),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 
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凡治病必察其下,适其脉,观其志意,与其病也。 
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阳加于阴谓之汗。 
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 
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开鬼门,洁净府。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 
微妙在脉,不可不察,察之有纪,从阴阳始,始之有经,从五行生,生之有度,四时为宜。 
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君子居室。 
人一呼脉再动,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闰以太息,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脉从阴阳,病易已;脉异阴阳,病难已。 
五藏受气于其所生,传之于其所胜,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不胜。 
风为百病之长也。 
形气相得,谓之可治……形气相失,谓之难治。 
察九候,独小者病,独大者病,独疾者病,独迟者病,独热者病,独寒者病,独陷下者病。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毛皮。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生病过于起用。 
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请言形,形乎形,目冥冥,问其所病,索之于经,慧然在前,按之不得,不知其情,故曰形。 
请言神,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语,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甘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饮食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 
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 
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胃不和则卧不安。 
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 
热为有余,寒为不足……阴胜则寒,阳盛则热。 
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
天子。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古者,必有合于今;善言人者,必有厌于己。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恕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故风为百病之长,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盛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 
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 
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春夏则阳气多而阴气少,秋冬则阴气盛而阳气衰。 
阳气日损,阴气独在,故手足为之寒也。 
夫食入于阴,长气于阳。 
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 
然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 
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谓妄行。 
大小不利治其标,大小利治其本。 
谨察间甚,以意调之,间者并行,甚者独行。 
升已而降,降者为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故高下相召,升降相因,而变作矣。 
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 
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冷以温,热而行之。 
大毒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无盛盛,无虚虚。 
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此之谓也。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用凉远凉,用寒远寒,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 
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求之,虚者求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君一臣二,制之小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 
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今夫五藏之有疾也,譬犹刺也,犹污也,犹结也,犹闭也。刺虽久,犹可拔也;污虽久,犹可雪也;结虽久,犹可解也;闭虽久,犹可决也。或言久疾不可取者,非其说也。 
疾虽久,犹可毕也。言不可治也,未得其术也。 
诸阳之会,皆在于面。 
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 
病有形而不痛者,阳之类也;无形而痛者,阴之类也。无形而痛者,其阳完而阴伤之也,急治其阴,无攻其阳;有形而不痛者,其阴完而阳伤之也,急治其阳,无攻其阴。 
形与气相任则寿,不相任则夭。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不知年之所加,气之盛衰,虚实之所起,不可以
为工。 
阴者主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藏。 
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者,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府不和则留为痈。 
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荣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阴阳喜怒,饮食居处,大惊卒恐。则血气分离,阴阳破败,经络厥绝,脉道不通,阴阳相逆,卫气稽留,经脉虚空,血气不次,乃失其常。 
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心动则五藏六腑
皆摇。 
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
所便。 
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 
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 
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泽,补益脑髓,皮肤润泽,是谓液。 
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胃满则肠虚,肠满而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五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故匠人不能释尺寸而意长短,废绳墨而起平木也,工人不能置规而为圆,去矩而为方。 
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故数之可十,离之可百,散之可千,推之可万,此之谓也。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夜半人气入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日与月焉,水与镜焉,鼓与响焉。夫日月之明,不失其影,水镜之察,不失其形,鼓响之应,不后其声,动摇则应和,尽得其情。 
远者司外揣内,近者司内揣外,是谓阴阳之极,天地之盖。 
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志意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五藏者,所以藏精神血气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 
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藏,则知所病矣。 
病生于内者,先治其阴,后治其阳,反者益甚;其病生于阳者,先治其外,后治其内,反者益甚。 
人不病卒死者,何以知之?大气入于藏腑者,不病而卒死矣。 
同时而伤,其身多热者易已,多寒者难已。 
此亦有故邪留而未发,因而志有所恶,及有所慕,血气内乱,两气相搏。其所从来者微,视之不见,听而不闻,故似鬼神。 
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搏,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 
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积之始生,得寒乃生,厥乃成积也。 
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此之谓也。 
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有相应也。 
目者,五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常营也,神气之所生也。 
病而不得卧者,何气使然……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留于阳则阳气满,阳气满则阳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也。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夫候之始,道之所生,不可不通也。 
二、《难经》名句
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 
呼出心与肺,吸入肝与肾,呼吸之间,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 
数者府也,迟者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藏府之病也。 
男脉在关上,女脉在关下,是以男子尺脉恒弱,女子尺脉恒盛,是其常也。 
唇为飞门,齿为户门,会厌为吸门,胃为贲门,太仓下口为幽门,大肠小肠会为阑门,下极为魄门,故曰七冲门也。 
经言忧愁思虑则伤心,形寒饮冷则伤肺。恚怒气逆,上而不下则伤肝。饮食劳倦则伤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是正经之自病也。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虚者补其母,实者泻其子。当先补之,然后
泻之。 
东方实,西方虚,泻南方,补北方。 
三、《神农本草经》名句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的,本下经。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九佐使也。 
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也。 
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 
欲疗病,先察其源,先候病机,五脏未虚,六腑未竭,血脉未乱,精神未散,服药必活。若病已成,可得半愈,病势已过,命将难全。 
若用毒药疗病,先起如黍粟,病去即止,不去倍之,不去十之,取去为度。 
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瘤以疮药,风湿以风湿药,各随其所宜。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药而后食;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 
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久服轻身延年。一名人衔,一名鬼盖。 
干地黄,味甘寒。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精髓,长肌肉。作汤除寒热积聚,除痹。生者尤良。久服轻身不老。一名地髓。 
山茱萸,味酸平。主心下邪气寒热,温中,逐寒湿痹,去三虫。久服轻身。一名蜀枣。 
附子,味辛温,有大毒。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 
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四、《伤寒杂病论》名句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
主之。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汗出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热),白虎汤主之。 
二阳并病,太阳证罢,但发潮热,手足汗出,大便难而谵语者,下之则愈,宜大承气汤。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鞭,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
悉具。 
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妇人中风,七八日续得寒热,发作有时,经水适断者,此为热入血室。其血必结,故使如疟状,发作有时,小柴胡汤主之。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 
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脏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当吐蛔,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脏寒,蛔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蛔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蛔。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手足厥寒,脉细欲绝者,当归四逆汤主之。 
恶寒,脉微而复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 
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夫病痼疾加以卒病,当先治其卒病,后乃治其痼疾也。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疼,梦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
主之。 
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
主之。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 
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病人胸满,唇痿舌青,口燥,但欲漱水不欲咽,无寒热,脉微大来迟,腹不满,其人言我满,为有瘀血。 
病者如热状,烦满,口干燥而渴,其脉反无热,此为阴伏,是瘀血也,当下之。 
呕而肠鸣者,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五、后世医家名句
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 
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 
攻不可以收缓功。补不可以求速效。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温能除大热。 
附子无姜不热。 
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 
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人生以阳为主,不得其阳,焉得不亡? 
阴以阳为本,阳存则生,阳尽则死,静以动为本,有动则活,无动则止。血以气为本,气来则行,气去则凝。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
真阳。 
医学一途,不难于用药,而难于识症。亦不难于识症,而难于识阴阳。 
天一生水,在人身为肾。一点真阳,含于二阴之中,居于至阴之地,乃人立命之根,真种子也。 
人身一团血肉之躯,阴也,全赖一团真气运于其中而立命。 
凡火居上以统乎阳,阳重而阴轻也,故居上为用;真火居下以统乎阴,阴重而阳轻也,故居下为体。二火虽分,其实一气,诚阴阳之主宰也。 
细思此方(四逆汤),既能回阳,则凡世之一切阳虚阴盛为病者,皆可服也。 
子不知人身所恃以立命者,其惟此阳气乎,阳气无伤,百病自然不作,阳气若伤,群阴即起,阴气过盛,即能逼出元阳,元阳上奔,即随人身之脏腑经络虚处便发。 
子不知人之所以立命者,在活一口气乎?气者阳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可知阳者,阴之主也。 
真气命根也,火种也,藏于肾中,立水之极,为阴之根,沉潜为顺,上浮为逆。 
然真气上浮之病,往往多有与外感阳症同形,人多忽略,不知真气上浮之病,大象虽具外感阳症之形,仔细推究,所现定系阴象,绝无阳症之实据可验,学者即在此处留心。 
大凡阳虚之人,阴气自然必盛,阴气盛必上腾,即现牙疼、龈肿、口疮、舌烂、齿血、喉痛、大小便不利之病,不得妄以滋阴降火之法施之。 
三阴之方,以温中、收纳、回阳、降逆、封固为要。 
以三阳之方,治三阳病,虽失不远;以三阳之方,治三阴病,则失之远矣。 
仲景立法,只在这先天之元阴、元阳上探取盛衰,不专在后天之五行生克上追求,附子、大黄,诚阴阳二症之大柱脚也。 
余考究多年,用药有一点真机,与众不同。无论一切上中下部诸病,不问男妇老幼,但见舌青,满口津液,脉息无神,其人安静,唇口淡白,口不渴,即渴而喜热饮,二便自利,即外现大热、身疼、头疼、目肿、口疮,一切诸症,一概不究,用药专在这先天真种子上治之,百发百中。 
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新太阳城 新太阳城游戏 太阳城 太阳城官网 申博太阳城 申博太阳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