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医籍整理丛书 丁授堂先生医案
作者: (清)丁授堂
出版时间: 2015年版
内容简介
《丁授堂先生医案》分3卷,共载有丁氏医案300,上卷115,中卷89,下卷96首,所撰各案均有病证名。其医案内容多属内伤杂病范畴,其中对咯血、肝风、头痛、虚劳、骨蒸、痰饮、水肿、疟疾等记述尤详,阐述医理援引有据,处方用药多采用古方。此外,《丁授堂先生医案》载有痘症医案10余则,对不同阶段的发病特点、症状及洽法,作了较详细的辨析,其中不乏作者独到的学术见解。本次整理以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图书馆所藏抄本为底本。
目录
第一卷
一、肾弱
二、乳疳
三、风温
四、赤白痢
五、血澼
六、热瘵阴虚火燃
七、晚发
八、肝风痰厥
九、上实下虚
一○、紫癍
一一、阴虚病暑
一二、阴虚肝火燃
一三、暑风顿嗽
一四、燥咳
一五、痰饮
一六、湿温
一七、肝气痰饮
一八、□疝
一九、湿疟
二○、阴虚湿痔
二一、木克土
二二、肺闭痰厥
二三、暑热
二四、损怯
二五、肝升太过肺降不及
二六、反胃噎膈
二七、胃阳虚邪伏不食
二八、气虚成劳
二九、肺胀
三○、痢多伤阴
三一、痫症
三二、肠红
三三、言蹇
三四、木犯土
三五、疟久成疳
三六、食积湿热
三七、上实下虚
三八、痰气阻络
三九、骨蒸
四○、饮溢肤胀
四一、湿伤阳络
四二、着痹
四三、损怯
四四、筋痿
四五、损及中土
四六、骨蒸经停
四七、痰厥惊风
四八、脾湿肿肝横胀
四九、心脾虚澼血
五○、阴虚痨瘵
五一、阴虚客感
五二、湿温腹胀
五三、痰凌肝胆
五四、积湿
五五、痰饮
五六、痄腮
五七、冬温
五八、湿痰壅痹肠胃
五九、肝横湿疸
六○、虚哮
六一、雷头风痰阻络
六二、喉痹
六三、骨蒸痰红
六四、暴注消渴
六五、顿嗽
六六、龟胸龟背
六七、饮蓄胸痹
六八、阴虚木旺聚饮
六九、阴虚挟湿
七○、骨蒸
七一、督脉虚损
七二、胃血
七三、癃闭
七四、童瘵疳劳
七五、肝气痰饮
七六、痃疟
七七、支伏二饮
七八、休息痢
七九、阴虚流注
八○、烟漏
八一、水肿
八二、湿疟
八三、肝气痰饮
八四、肝肾虚目光暗
八五、肾虚肺实
八六、阴虚疰夏
八七、冲脉虚痰入络
八八、血海虚生内热
八九、痘后骨蒸
九○、阴虚齿衄
九一、肝气蛔厥
九二、环跳疽
九三、疰夏
九四、骨蒸
九五、肠痹
九六、痢余腑痹
九七、肺火失音
九八、阴虚骨蒸
九九、冲任虚经不调
一○○、脾胃积湿
一○一、痰饮犯胃入络
一○二、损及中土
一○三、虫痛
一○四、胆胃热食滞中
一○五、饮痹肾络
一○六、肝气痰饮
一○七、尻骨疽
一○八、肺瘵
一○九、痱中
一一○、阴虚阳亢
一一一、咯血
一一二、咯血
一一三、咯血
一一四、咯血
一一五、咯血
第二卷
一、咯血
二、咯血
三、咯血
四、咯血
五、咯血
六、咯血
七、咯血
八、劳倦伤脾脾不统血
九、阳虚躯颓
一○、冬温
一一、肝风痰厥
一二、癫症
一三、阴虚劳损
一四、癫症
一五、正虚邪留
一六、忒症
一七、喉痹
一八、天穿地漏
一九、巅疾
二○、温邪
二一、霍乱
二二、霍乱
二三、痢
二四、气滞血瘀
二五、土疳骨蒸
二六、肝脾两郁
二七、将成损怯
二八、损怯喉井涎
二九、久痢新疟
三○、上实下虚
三一、痃疟顿嗽
三二、失血溢饮
三三、湿痰薰蒸
三四、脾疳
三五、伏暑
三六、行痹
三七、阳虚骨蒸
三八、蛔痈
三九、黄胆
四○、三阴疟
四一、痰饮
四二、瘅疟
四三、疟痢
四四、肝疟
四五、半身不遂
四六、伏暑
四七、阳虚湿胜
四八、胃咳
四九、肝风头痛
五○、晚发
五一、阳虚便溏
五二、喉痹
五三、阴弱阳浮
五四、晚发
五五、瘅疟
五六、疟余
五七、失血
五八、三阴痃疟
五九、骨蒸
六○、肝风痰饮
六一、厥阴伏暑
六二、疟余
六三、痢疳
六四、少阳疟
六五、瘕疝
六六、痢久脾胃阳虚
六七、湿肿
六八、肝胃痛
六九、弱风
七○、骨蒸疳疾
七一、阴虚阳亢
七二、疳疾
七三、阴虚齿痈
七四、肝风痰厥
七五、阴虚邪陷
七六、营虚
七七、中虚湿蕴
七八、失血
七九、冬温
八○、失血
八一、失血成劳
八二、冬温
八三、失血
八四、流注
八五、肾气不纳
八六、胆瘅
八七、痰饮
八八、失血
八九、三阴疟
……
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