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与求索 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研究 1898-1949
作者:吴民祥著
出版时间:2006年版
丛编项: 教育交流与教育现代化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流动与求索: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研究(1898-1949)》研究中所涉及的人口主要指中国近代大学教师这一特殊群体。通过对这一人口群体流动的分析揭示其对中国近代大学教育的影响。《教育交流与教育现代化研究丛书·流动与求索: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研究(1898-1949)》以1898年应京师学堂创办作为研究的起点,重点研究以下几个问题:第一,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的原因;第二,流动的机制;第三教师的流动对近代大学教师构成、近人大学教育的影响。《教育交流与教育现代化研究丛书·流动与求索: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研究(1898-1949)》试图打破单纯以时间为线索的线性研究路向,力求以横向分类与纵向线索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大学教师的流动与中国近代大学教育这一课题。主要借鉴人口学有关人口迁移理论并结合社会学群体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提出了两个理论预设:预设一:近代大学教师的自由流动,对于展示一个人的才华是有促进作用的,也能保持大学教师学术上的活力,有利于产生优势互补效应,有利于开创新的学术领域。预设二:与自由流动不同的是,外在压力下导致的大学教师流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消极作用,特别是战争及政治迫害因素所造成的流动对中国近代大学教育具有很大的破坏性。
目录
总序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
二 文献综述
三 本书写作的有关构想
第一章 思想的论争与教师流动
一 桐城“古文派”与江浙“新思潮派”对北京大学的争夺
二 东南大学“学衡派”与北京大学“新文化派”的抗衡
三 “新文化派”的分道扬镖:学术与政治的不同取向
第二章 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教师流动
一 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与北京大学
二 郭秉文的“文理并重、学术并举”与东南大学
三 张伯苓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与南开大学
四 梅贻琦的“端赖大师,教授治校”与清华大学
五 竺可桢的“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与浙江大学
第三章 学术机构、学术交流与教师流动
一 学术机构与大学教师流动
二 国内学术交流与大学教师流动
三 国际学术交流与大学教师流动
第四章 政治干预与教师流动
一 政治势力的“渗透”与东南大学的衰落
二 京师大学校与北京大学的受挫
三 北伐统一与罗家伦出长清华
四 首都南迁与中央大学的建立
第五章 经济窘迫与教师流动
一 艰难的“索薪”
二 生活压力与教师兼职
第六章 战争压力与教师流动
一 北伐战争与政局的变动
二 抗敌御侮与大学内迁
三 1946-1949年国内战争时期的大学教师流动
第七章 抗争与选择;吴宓从教历程
一 吴宓的成长环境、求学经历与性格特征
二 吴宓从教历程
结语
一 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的背景与原因
二 中国近代大学教师流动对近代大学教育之影响
主要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