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表征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表征》在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研究基础上,提出了剩余油富集区的概念。以剩余油富集区为目标,以控制剩余油富集的油藏分隔性为线索,建立了断层、夹层、物性、水动力分隔剩余油富集区模式,形成了低序级断层、夹层和储层优势通道等油藏分隔性的描述和预测技术,配套研发了分割性约束的油藏精细数值模拟方法和剩余油预测一体化软件系统,在一此典型区块实施,提高了水驱采收率。《陆相水驱油藏剩余油富集区表征》可供从事油田开发的科技工作者使用,也可作为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的教学参考书。本书由李阳著。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剩余油研究现状
一、剩余油饱和度测试技术
二、剩余油微观分布及研究方法
三、剩余油宏观分布及预测方法
第二节 陆相水驱油藏高含水期剩余油研究难点
一、构造复杂性
二、沉积多样性
三、储层严重非均质性
四、流体性质多变性
五、长期水驱开发过程中储层性质时变性
第三节 剩余油富集区的提出
第二章 剩余油富集区模式
第一节 复杂非均质油藏分隔性
一、剩余油形成的复杂成因
二、陆相水驱油藏分隔性概念
第二节 断层分隔剩余油富集模式
一、断层级别及控油作用
二、断层分隔剩余油富集模式
第三节 夹层分隔剩余油富集模式
一、夹层分隔剩余油富集模式
二、夹层分隔规模
第四节 物性分隔剩余油富集模式
一、垂向韵律性与剩余油富集
二、平面相变与剩余油富集
第五节 水动力分隔剩余油富集模式
一、垂向底水锥进
二、平面舌进
三、层间突进
四、井间滞留区
第三章 剩余油富集机理
第一节 剩余油富集机理研究方法
一、物理模拟实验方法
二、油藏数值模拟方法
第二节 断层分隔剩余油富集机理
一、断层分隔物理模拟
二、断层分隔数值模拟
第三节 夹层分隔剩余油富集机理
一、夹层分隔物理模拟
二、夹层分隔数值模拟
第四节 物性分隔控油机理
一、物性分隔物理模拟
二、物性分隔数值模拟
第五节 水动力分隔剩余油富集机理
一、五点法注采井网条件下剩余油分布
二、反七点法注采井网条件下剩余油分布
三、反九点法注采井网条件下剩余油分布
四、结论
第六节 优势渗流通道控油机理
一、储层优势渗流通道概念
二、储层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机理
三、储层优势渗流通道形成条件
四、优势渗流通道对剩余油富集区的控制作用
第四章 低序级断层描述
第一节 低序级断层形成机制及分布模式
一、构造物理模拟实验研究
二、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研究
三、复杂断块构造样式
四、低序级断层形成机制和分布规律
第二节 低序级断层描述方法
一、多井精细对比确定断点
二、三维地震资料目标处理与精细解释技术
三、相干数据体分析技术
四、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
五、井间地震技术
六、低序级断层综合识别
第五章 夹层描述
第一节 夹层类型
一、夹层类型
二、夹层物性太阳城
三、夹层电性太阳城
四、夹层分布模式
第二节 储层构型与夹层分布规律
一、储层构型研究
二、不同沉积砂体夹层分布规律
第三节 井点夹层测井高分辨率处理解释
第四节 井间夹层预测
一、韵律层对比法
二、物性截断法
三、条件模拟法
第六章 储层优势渗流通道预测
第一节 试井监测
一、大孔道试井特征
二、大孔道方向监测
第二节 井间示踪剂监测
第三节 井口压降曲线监测
第四节 生产动态预测
一、表征优势渗流通道的动态参数
二、判断优势渗流通道的灰色理论方法
三、利用生产数据计算优势渗流通道参数
四、生产动态判别优势渗流通道的矿场效果
第五节 储层优势渗流通道预测
一、单因素预测模型
二、多因素预测模型的建立
第七章 剩余油富集区综合评价
第一节 分隔性模型约束的数值模拟方法
一、断层分隔数值模拟方法
二、夹层分隔数值模拟方法
三、物性分隔数值模拟方法
四、水动力分隔数值模拟方法
五、数值模拟关键技术
六、剩余油富集区定量描述
第二节 流线模型法预测剩余油富集区
一、流线模型方法
二、流线模型建立
三、历史拟合
四、流线模型剩余油描述
第三节 剩余油预测一体化软件系统
一、剩余油一体化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剩余油研究一体化软件系统
第八章 剩余油富集区开发实践
第一节 断层分隔实例——东辛油田辛15断块
一、油藏开发地质特征
二、构造再认识和低序级断层描述
三、剩余油富集区开发调整
第二节 夹层分隔实例——孤岛油田中一区馆5单元
一、油藏开发地质特征
二、厚油层层内夹层描述与预测
三、剩余油分布
四、剩余油富集区水平井开发
第三节 三角洲储层优势渗流通道实例——胜坨油田坨七断块
一、油藏开发地质特征
二、胜坨油田坨七断块优势渗流通道判别及分布特征
三、封堵优势渗流通道改善开发效果
第四节 河流相储层优势渗流通道实例——孤岛油田中二中馆3-4单元
一、油藏开发地质特征
二、数值模拟模型建立及历史拟合
三、优势渗流通道分析
四、封堵优势渗流通道挖潜效果
参考文献